【摘要】 目的 观察补肾化瘀通便方治疗帕金森病合并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肾虚血瘀型帕金森病合并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予多巴丝肼片加补肾化瘀通便方治疗,对照组予多巴丝肼片加乳果糖口服溶液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便秘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5.0%、9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UPDRSII、UPDRSIII积分均有所降低(P<0.05或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PAC-QOL及PDQ-39量表评分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停药1月后随访,观察组复发率(7.5%)低于对照组(25.0%)。结论 补肾化瘀通便方可明显改善帕金森病合并便秘患者的便秘症状及中医症候,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日常活动及运动症状有较好疗效,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复发率小,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 补肾化瘀通便方;帕金森病;便秘;临床观察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缓慢进展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运动减少、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同时常伴有非运动症状,如便秘、睡眠障碍、纳差、抑郁等。目前研究[1]发现便秘是P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中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西医治疗PD合并便秘的疗效不著,且易复发。而中医中药针对本病具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笔者采用补肾化瘀通便方治疗40例PD合并便秘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及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80例合并便秘的帕金森病患者,所选80例患者皆符合纳入标准,且中医辩证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肾虚血瘀型诊断标准,按随机表法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52~74岁,平均(62.13±4.76)岁;PD病程2~10年,平均(6.58±2.18)年;便秘病程0.5~5年,平均(3.19±1.16)年;多巴丝肼片服用剂量为250~1000mg/d,平均(525.00±258.20)mg/d。对照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50~75岁,平均(61.12±4.78)岁;PD病程2~9年,平均(6.13±1.83)年;便秘病程0.5~6年,平均(3.09±1.44)年;多巴丝肼片服用剂量为250~1000mg/d,平均(487.73±258.92)mg/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帕金森病病程、便秘病程及多巴丝肼片服用剂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PD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6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制定的《帕金森病的诊断》[3];PD中医诊断参照1992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4];便秘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便秘罗马III便秘诊断标准[5];便秘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管局发布中华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便秘》[6]。
1.3纳入标准 ①年龄符合50~80岁的患者;②符合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③符合功能性便秘罗马III便秘诊断标准;④肾虚血瘀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⑤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用药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帕金森综合征或帕金森叠加综合征;②排除其他引起便秘的器质性疾病,如消化道肿瘤、肠梗阻等;③服药依从性较差者;④合并心、脑、肝、肾、消化系统或血液系统等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⑤治疗期间服用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或不按本研究规定服药者。
1.5 退出标准 ①与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不符,或符合排除标准者;②服药过程中出现与治疗无关的不良反应者;③依从性较差或服药中断者。
1.6治疗方法 两组均规律给予基础药物多巴丝肼片(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片250mg),视病情严重程度予125~250mg/次,每日2~4次。观察组予补肾化瘀通便方,组方:大地棕根12g,肉苁蓉10g,蝉蜕12g,天麻12g,全蝎3g,僵蚕10g,天南星6g,火麻仁20g,柏子仁10g,当归10g(以上药物均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药房购于江苏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浓缩颗粒剂),用法:日一剂,冲开水至200ml,分2次早晚温服。对照组予乳果糖口服溶液(北京韩类药品有限公司),20ml/次,qd,po。两组均连续服药4周。观察治疗4周后及停药1月后临床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
1.7疗效指标:(1)便秘疗效评定:参照1993年卫生部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便秘》[7],临床痊愈(分数减少90%以上):大便正常,或恢复至病前水平,其它症状几乎全部消失;显效(分数减少61%~90%):便秘明显改善,间隔时间接近正常,或大便少干且排便间隔时间在72小时以内,其它症状大部分消失;有效(分数减少31%~60%):排便间隔时间缩短1天,或便质干结改善,其它症状均有好转;无效(分数减少30%以下):便秘及其它症状均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2)中医症候积分评定:肾虚血瘀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肾虚证和血瘀证的症状分级量表,依据中医计量诊断原理[8],分为轻、中、重3个等级,分别记1分、2分、3分。(3)帕金森病统一量表评定(UPDRS)[9],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评定日常活动(UPDRSII)、运动检查(UPDRSIII)积分。(4)生活质量评定:采用中文版便秘状况评估问卷(PAC-QOL)[10]及帕金森病生活质量调查表(PDQ-39)[11]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各评定1次。
1.8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两组便秘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
2.2两组中医症候疗效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症候积分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明显。
2.3两组治疗前后UPDRSII、UPDRSIII积分 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UPDRSII、UPDRSIII积分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组间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UPDRSII、UPDRSIII积分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PAC-QOL及PDQ-39量表评分 治疗后两组PAC-QOL及PDQ-39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PAC-QOL及PDQ-39量表评分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
2.5不良反应:治疗后80例患者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
服药过程中,观察组出现腹泻1例,停药后缓解;对照组出现腹泻2例,腹痛3例,停药后缓解。
2.6临床观察过程中无病例退出和脱落。
2.7停药1月后随访,观察组复发率为7.5%,对照组复发率为25.0%,观察组较治疗组复发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帕金森病是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缓慢进展为特点,目前研究[12]认为其发病机制是由于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坏死和路易小体(Lewy bodies)形成。临床表现以运动减少、静止性震颤、肌强直等运动症状为主,同时出现便秘、抑郁等非运动症状。便秘是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高达70%~80%。长期便秘影响胃肠道蠕动功能,加重PD患者的运动症状,甚至引起肠梗阻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多学者[13]认为PD患者合并便秘可能与疾病本身相关,黑质-纹状体通路及脑干迷走神经背核变性,导致神经递质减少和α-突触蛋白沉积,出现运动减少及肌张力增高,同时结肠蠕动速度减慢及时间延长,直肠收缩幅度降低,从而引起便秘。同时由于患者长期服用多巴胺能补充剂及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较易产生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排便障碍。西药治疗便秘多用开塞露、乳果糖等药物,可起一定作用,但远期效果不尽人意,且不良反应居多,如腹痛、腹泻等。而中医中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整体治疗”特色,既可治疗帕金森病,同时可改善便秘症状。
因帕金森病以震颤、肌强直为主要临床症状,故当属中医学“颤证”、“痉证”等范畴。王肯堂在《证治准绳·颤振》[14]中论述“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指出本病病机为肝肾阴血不足。笔者通过总结归纳古代中医文献及大量的临床实践,认为本病证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肝肾亏虚为本,以肾虚为主,标实为风、火、痰、瘀相关,“痰瘀”较为多见。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则动,发为“动风”;或木旺乘脾,脾失运化,痰湿乃生,气血运行不畅,则瘀血阻滞经脉,亦出现“动风”。关于便秘论述,《景岳全书?秘结》[15]:“秘结者,凡属老人、虚人、阴脏人及产后、病后、多汗后,或小水过多,或亡血失血、大吐大泻之后,多有病为躁结者,盖此非气血之亏,即津液之耗”,指出老年人、久病者便秘多以阴血不足多见。综上所述,肾虚证既是颤证的基本病机,同时也是诱发便秘的病理基础。中医认为“久病入络”、“久病化瘀”,“瘀血”是慢性病的常见病理产物,同时也是致病因素,临床观察PD合并便秘的患者多伴有瘀血征象,如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暗淡,脉涩或细涩等。笔者总结认为本病病机为肾虚血瘀。据此病机,本研究采用补肾化瘀通便方治疗。本方是基于古方“五虎追风散”基础上化裁,去有毒朱砂,加壮药大地棕根、火麻仁、柏子仁、肉苁蓉、当归。方中以大地棕补肾生髓;肉苁蓉益肾滋阴、润肠通便;蝉蜕祛风止痉;全蝎、僵蚕、天麻以活血通络、熄风止颤;天南星祛风豁痰;同时配合火麻仁、柏子仁、当归滋阴润肠通便。全方合用共奏补肾化瘀、润肠通便之效。通过本研究观察,补肾化瘀通便方治疗帕金森病合并便秘的总有效率为95.0%,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便秘症状及中医症候,且对患者的日常活动及运动症状均有疗效,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 隆呈样.中医老年颤症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4):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