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中医特色治疗“耳穴压豆”对原发性高血压伴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我院内科 2016 年1 月~2016年12月收治的 120 例高血压伴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 60例与对照组60例。 两组均给予常规血压调节和健康指导,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特色治疗耳穴压豆干预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 4周、8周、12周后血压水平(收缩压和舒张压)和抑郁症评分情况。结果:经过 12 周耳穴压豆治疗,患者血压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治疗组HAMD评分低于干预前,前后比较,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耳穴压豆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血压伴抑郁症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降压效果更好,同时能改善抑郁症状。
【关键词】中医特色治疗,耳穴压豆,原发性高血压,抑郁症,HAMD。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血压伴抑郁症的患者日渐增多,两者相互影响,患高血压病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导致抑郁症的发生或加重,抑郁症会影响患者血压的调节,导致血压波动加大,难于控制。笔者探讨中医特色治疗耳穴压豆对原发性高血压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收到较好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在我院内科 2016 年1 月~2016年12月收治的 120 例高血压伴抑郁症患者,方案获得云浮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过程跟踪。
1.2 随机分组纳入病例按抽签方法随机分治疗组及对照组。
1.3纳入标准①年龄50 ~ 78岁②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或严重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障碍等不能完成试验者。②糖尿病患者。③耳部有疾患,或耳部皮肤有破损不能进行耳穴压豆者④使用静脉降压药影响疗效药物。⑤依从性差,不配合完成相关实验室检查者。
1.5 退出标准 ①未按规定实施干预措施,无法判定疗效。②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安全性。③严重不良反应、并发不能继续治疗,或治疗后耳部皮肤破损,不能继续治疗者。④使用影响疗效药物者。
1.6 诊断标准
1.6.1高血压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1]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1.6.2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根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2]。HAMD评定:严重抑郁总分> 35分,中度抑郁总分21~ 35分,轻度抑郁总分8~ 20分,无抑郁总分< 8分。
1.7治疗方法
治疗组及对照组均常规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抗高血压治疗,降压药物包括: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甲磺酸氨氯地平片,依那普利,缬沙坦,厄贝沙坦,利尿药,不包括β受体阻滞剂,因其可能导致抑郁的发生或加重。
治疗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基础上进行耳穴压豆治疗。穴位处方:降压沟、内分泌、神、皮质下、交感,心。 采用缓慢按摩的方式用拇指和食指环形轨迹按揉,感觉酸、胀、痛后持续按揉20 s左右 ,间隔 10 s 后 ,重复操作,持续3 ~ 5 次,每日按压2 ~ 3 次 ,3 ~ 4d 更换 1 次敷贴 ,双耳交替进行 。
1.8观测指标 :
①血压测量: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4 周、8周、12周的血压水平进行测量并记录,在检测患者的血压时,严格按测血压标准,用台式水银血压计,至少休息15min后坐位测右侧肱动脉血压,测量次数为3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检测结果。
②抑郁症采用量表HAMD进行评定,在入组时及治疗后第4、8、12周后评定。
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进行包括肝、肾功能、血糖、心电图、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
1.9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纳入样本120例均为云浮市中医院内科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患者,两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具有均衡性(P>0.05).
2.2 退出病例 观察期间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无退出病例。
2.3 脱落病例 观察期间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无脱落病例。
2.4 临床疗效
2.4.1两组患者干预前舒张压和收缩压比较, 均P > 0.0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周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比较。
3 讨论
高血压是心理和生理共同作用的疾病,高血压伴抑郁症的患者日渐增多,抑郁症和高血压发生密切相关[3],两者相互影响,高血压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造成抑郁症加重,抑郁症状加重时肾上腺素分泌相对增加,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而使收缩压明显上升; 而焦虑或愤怒时,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外周阻力增加,使舒张压明显升高[4],并影响药物降压效果。中医防治抑郁症具有一定的优势与潜力,如阈下抑郁人群不宜使用西药治疗,但可以进行中药、针灸等干预,逆转其向疾病方向发展的趋势[5]。耳穴疗法在我国历史悠久,并广泛流传于民间。现在世界上已有近百个国家加入了研究、发展、推广这一疗法的行列。其治疗手段简单,主要通过针(刺)、压(按压)、灸(艾灸等)等数种措施进行刺激;取材容易,经济价廉,便于携带,疗效确切,尤其对一些慢性病症,疗效较为卓著,而且具有安全、无痛苦、无副作用等优点,易于推广应用[6]。耳穴压豆是耳穴疗法的一种,是在疾病部位或器官所在经络相关穴位进行敷贴或压药以达到治疗目的一种方法。耳穴压豆通过刺激相关穴位, 间接对经络产生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或反射作用调节脏腑功能,有利于气血运行,这对血压调节具有重要影响。相关研究显示[7],耳穴部位中医针灸或按摩是较为有效的降压途径,主要通过耳穴压豆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平衡阴阳对血压水平产生控制效果。 研究显示[8],耳穴压豆刺激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改善体液调节,提高免疫功能具有应激作用,这对扩张血管具有一定效果,从而产生舒张血管,从而使血压下降。罗和春等人的研究显示针刺对于抑郁症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9]。报道显示各种针灸方法治疗治疗抑郁症6周后的总体疗效约为70%~83.7%,总体疗效与抗抑郁西药相当,甚至更高[10-11]。耳穴降压沟是耳朵上的降压反应点,按摩降压沟可以间接地刺激脊神经,对脏腑有一定的调理作用,经常按摩不仅能降压,也能对人体产生良性刺激[12]。耳穴内分泌能疏肝理气[13],皮质下能升清利窍,益心安神[14],耳穴交感,可治疗植物神经紊乱而引起的疾病[15],耳穴心能益气安神[16]。本研究的耳穴压豆处方可谓标本兼治,既显著降低血压水平又改善抑郁症状。耳穴压豆干预时间少于4周未获得理想的降压结果及干预时间少于8周HAMD评分无明显改善,可能与本研究试验样本量不够,跟按揉手法相关。治疗时间延长是否效果得到持续等值得进一步研究。耳穴压豆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抑郁症疗效操作方便,疗效确切,无明显的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中华高血压杂志 , 2011, 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