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中医又称“不寐”、“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1]。刘颖副教授善于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失眠证,并取得较好的疗效。笔者跟师学习期间,记录刘师针药结合治疗失眠验案1例,特介绍如下。
1 病例摘要
邓某,女,38岁。于2015年6月23日初诊。
入睡困难1年余。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入睡困难。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服用地西泮片、艾司唑仑片等治疗,效不显,1周前因劳累致连续3d彻夜难眠,为求进一步中医治疗来我处就诊,现症见:入睡困难,每晚睡眠时间不足两小时,易醒,醒后难再入睡,甚至彻夜不眠。伴项背不适,乏力,心烦,急躁易怒,口略干,纳可,小便频数,夜尿1-2次/晚,大便粘,舌淡胖,有齿痕,边尖略红,苔薄白,脉弦滑。诊断:不寐(肝脾不调证),治则:疏肝解郁,健脾祛湿。治疗:(1)走罐疗法:在背部涂以润滑剂 , 先以闪火法将中号火罐吸附在脊柱一侧的大杼穴上,后匀速上下推拉2-3 次,以患者背部出现红色、 紫红色痧点或紫黑色瘀结为度,并在心俞、肝俞、脾俞稍作留罐以加强刺激,两侧交替进行[2]。(2)针刺疗法:取穴:胸3-胸7华佗夹脊穴(交替取穴),心俞穴、膈俞、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合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申脉、照海、太冲(均双取)。操作手法:合谷、太冲用针刺泻法,其余诸穴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5min/次,隔日一次。(3)中药:小柴胡汤加减:柴胡9克,黄芩6克,半夏6克,党参12克,黄芪30克,桂枝9克,白芍9克,茯苓9克,泽泻9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9枚(掰)。3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经初诊治疗后患者晚上睡眠时间增至7小时,且项背不适、乏力、小便频等症状明显减轻。又巩固治疗2次痊愈,随访至今未曾复发。
2按语
走罐是延伸(单纯)拔罐“吸力”为动态“滑动摩擦力”,以闪火法将火罐吸附于皮肤,然后在需要的部位往返推动,故它集温热刺激和机械刺激于一体,可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
调节组织器官功能[3]。《灵枢·经脉》 云 : “膀胱足太阳之脉, 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 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 从巅人络脑,还出别下项……” 由此可见膀胱经的循行是“从巅入络脑” ,与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足太阳膀胱经在十二经脉中循行路径最长与众多经脉相交,可联系多个脏腑组织,其下起于足,上行与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交会于脑,与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及阴阳跷脉交会于睛明穴,络肾,其经别入心中而散。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能够使脏腑之精上输于脑以养元神。《本草纲目》 曰: “脑为元神之府”,故脑能够掌管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睡眠和觉醒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而脑神失养或五脏之神不安易导致失眠,因此通过调节膀胱经可达到调节其他脏腑的作用,使五脏神安进而脑神也得到安宁,则不寐自除。因此膀胱经走罐既能疏通膀胱经气又能刺激背俞穴以调整脏腑功能,使全身气血阴阳调和,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针刺取胸3-7华佗夹脊穴,华佗夹脊穴位于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每穴都有相应的脊神经分布,胸3-胸7椎骨下发出的脊神经经椎骨横突之间向后穿行,到达交感干相应胸神经节,穿越交感干神经节到达内脏器官以支配内脏活动,故针刺胸3-7夹脊穴能够改善心肺功能,使气充血足以养心神[4]。取心俞穴、膈俞、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因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特定穴位,可反映脏腑功能状态、调节脏腑气血、治疗脏腑疾病,《难经注·序》 云 ,“腹为阴, ……背为阳, 五脏俞皆在背, 故云俞在阳,内脏有病则出行于阳,阳俞在背也” ,故五脏病可取背俞穴来治疗。五脏不调皆可导致失眠,非独心也,故取膀胱经上五脏背俞以衡五脏阴阳,以养五脏之神,以安五脏之志,使气血阴阳调和则不寐自愈[5]。阴阳蹻脉司眼睑开合,照海为肾经与阴蹻脉交会穴,申脉为膀胱经与阳蹻脉交会穴,故取此二穴。合谷、太冲调畅气机、清泄肝火,太溪、三阴交滋阴降火,足三里、阴陵泉益气祛湿。
《景岳全书·不寐》曰:“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该患者急躁易怒,怒伤肝致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火扰动心神致神不安,且乏力,口干,小便频数,大便粘,舌淡胖,有齿痕,此为脾虚湿盛之症。治疗上以小柴胡汤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黄芩清热,白芍合柴胡以柔肝养阴,合桂枝以敛阴和营,半夏降胃气以升脾气,桂枝温通经脉,党参、黄芪、茯苓、泽泻益气健脾祛湿,生姜、大枣和阴阳、益气血,炙甘草调和诸药。针药并施,共奏安神宁志、疏肝解郁、健脾祛湿的作用,则不寐自除。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新世纪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46.
[2]张月峰. 膀胱经走罐法应用举隅[J]. 四川中医,2009,(4):12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