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通过对含有六味地黄丸处方进行分析,提高处方质量,规范处方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第一季度含有六味地黄丸处方919张,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结合本院处方点评制度进行点评、统计和分析。结果 919张门诊处方中,不合理处方626张,占总处方数68.12%。结论 六味地黄丸目前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用药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处方管理办法》的学习,规范处方管理工作,提高处方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六味地黄丸;处方分析;合理用药
六味地黄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为宋代名医钱乙所创,是中医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剂,历经数百年医家的运用经久不衰,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主要适用于肾阴虚或是肝肾阴虚导致的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遗精盗汗、小儿囟开不合之症或虚火上炎而致的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1],不少人视六味地黄丸为补肾灵丹长期服用,却感觉原有的症状越来越严重,有的甚至出现食欲不振、胃部不适、大便稀,腹痛等肠胃不适的副作用。为了解本院临床上使用六味地黄丸的情况,笔者将2015年1-3月门诊使用六味地黄丸进行处方分析,便于规范处方管理工作,提高处方质量,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医院2015年第一季度含有六味地黄丸处方919张。
1.2点评方法 以传统中医药理论知识、药品说明书为依据,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结合本院处方点评制度进行点评、统计和分析,其中任一项不规范即判定为不合格处方。
2 结果
在919张含有六味地黄丸门诊处方中,不合理处方626张,占总处方数68.12%。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和超常处方详。
3 分析与讨论
3.1处方书写不规范
处方书写不规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医生没有认真书写而不是技术水平的问题,只要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加以重视,处方的合格率会明显提高。所以应加强医生对《处方管理办法》的学习,规范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临床的合理用药。
3.2处方用药不适宜
3.2.1遴选药品不适宜
在919张含有六味地黄丸处方中,遴选药品不适宜处方32张,占总处方数的3.48%。其主要为诊断和适应症与遴选药品不符,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肾阴虚的患者,肾阳虚患者则不适宜,肾阳虚患者主要表现有面色偏白、体质虚弱、畏寒怕冷、四肢发凉等症状。肾功能障碍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肾阴虚造成的也可能是肾阳虚造成的,所以补肾要查明原因分型而补。对肾阳不足引起的肾功能障碍患者,服用六味地黄丸,病症就会雪上加霜。
3.2.2用法用量不适宜
用法用量不适宜处方24张,占总处方数的2.61%。《处方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药品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六味地黄丸的用量为:一次6克,一日二次。即每日12克(60粒);而在超剂量处方中,最多每次15克,一日三次,超出规定量的3倍多。
3.2.3联合用药不适宜
联合用药不适宜263张,占处方总数的28.62%。六味地黄丸不宜与解表药同用,因六昧地黄丸为滋补之品,有敛邪之弊端易致闭门留寇,必须待邪祛病愈后才可服用;解表药大多气味芳香药性发散,两者同时服用大大减弱了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的功效。六味地黄丸不宜与利福平同用,因六味地黄丸中的山萸肉能析出大量的有机酸,能导致利福平的肾脏重吸收而引起肾中毒,所以服用利福平时应禁服该药[2]。
3.2.4禁忌症用药不适宜
禁忌症用药不适宜处方67张,占处方总数的7.29%。脾胃功能不好不适宜,六味地黄丸的组方中滋阴的药材偏多,会妨碍脾胃的消化功能,因此脾胃虚弱,嗳腐吞酸,大便糖稀的患者不宜服用。痰湿内盛患者也不适宜,痰多咳嗽、腹满便溏、舌苔白腻者不可服用,因这类病人属痰湿内盛,服用非但无益,反而会加重病情。
3.2.5重复用药不适宜
重复用药89张,占处方总数的9.68%。处方中六味地黄丸与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地黄类中成药联合应用,地黄类中成药都是以六味地黄丸加减化裁而成,以滋阴为主,重复用药则导致一些主要药物的用量过大,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脾胃气滞则影响食欲,湿邪困脾易致腹胀、腹泻。
3.3超常处方分析
超常处方主要表现在无适应症用药,大多为医生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诊断未写全所致。医院需加强处方管理,进行处方点评,提高处方质量,把不合格处方及时反馈给临床医生,通过发布药讯和讲座等普及药物知识,并且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加强对超常处方的管理力度。
4 小结
六味地黄丸是临床医学中常应用的中成药,张秉成《成方便读》:此方大补肝脾肾三脏,真阴不足,精血亏损等证。古人用补,必兼泻邪,邪去则补乃得力。故以熟地之大补肾脏之精血为君,必以泽泻分导肾与膀胱之邪浊为佐;山萸之补肝固精,即以丹皮能清泄厥阴、少阳血分相火者继之;山药养脾阴,茯苓渗脾湿,相和相济,不燥不寒,乃王道之方【3】。本院在六味地黄丸的临床使用过程中仍存在较大问题,只有熟练掌握药物的组成、功效,仔细分析研究药物之间的配伍意义,在辨证用药、用法用量、联合用药、重复用药和禁忌证等方面认真管理,充分发挥中成药疗效良好、简便、经济、安全的特点。医院应制定相应的措施,通过定期开展处方点评,发布药讯普及药品信息,组织学习不断知识更新等,规范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使六味地黄丸这一滋补肾阴的代表方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医生做到了然于心、得心应手,发挥其最佳的治疗作用,真正做到药证相符、药到病除。
参考文献:
[1] 孙传花,杜毅.六味地黄丸的组方解读及临床应用[J].光明中医,2010,25(9):1722—1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