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用户,您好!欢迎您访问本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热门关注
随机推荐
  • ·区域性心电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 当前位置:医药前沿杂志 >>论文阅读>> 浏览文章

    某教授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经验

    来源:医药前沿 作者:admin 日期:2018年1月8日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痢疾”“久痢”“下利”的范畴,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常见湿热内蕴、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郁脾虚、阴血亏虚、气滞血瘀六型,而其中以湿热内蕴型最为多见,患者病情反复,缠绵难愈,治疗较为棘手,本文就临床跟师学习中白兆芝教授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经验进行探讨,为日后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关键词:白兆芝;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治疗经验
    溃疡性结肠炎(UC)为病变主要累及于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的一种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为消化系统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治疗效果欠佳、患者依存性差、费用相对较高的特点。目前病因、病机相对不明,现代医学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为主,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中医治疗该病有一定优势,可以改善患者体质,延缓患者疾病复发与病情进展。
    1追本溯源,提炼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痢疾”“久痢”“下利”的范畴。《黄帝内经》中认为该病与饮食起居有关, 如《素问· 太阴阳明篇》“食饮不节, 起居不时, 则阴受之。....... 久为肠僻”。《证因脉治》曰:“七情内伤痢之因,......而滞下之证作矣”[1]。关于其病因病机的论述,历代医家均有不同见解。白兆芝教授认为,结合现今患者症状、体征,四诊合参,肠道湿热为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治疗不及时,疾病往往转化为虚实夹杂、脾肾双亏,故在临证中要仔细揣摩患者疾病当前所处阶段,辨证论治,准确用药。
    2处方用药,独具匠心
    1)内服药物,改善病情
    在临床治疗中,西方医学的发展则表现的相对缓慢,其主要目的是控制UC的急性发作,促进UC结肠粘膜愈合,减少疾病复发,以及防治UC并发症。在控制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方面,西医主要使用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来进行治疗。美沙拉嗪是目前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 UC)患者的一线用药。但服药时间长,患者难坚持,依从性差,病情易反复[2-3]。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祖国医学对其认识历来较多,白兆芝教授在临床治疗中往往抓住患者病机根本,清肠化湿,健运脾胃,其自拟方(清肠化湿汤)在治疗中疗效颇丰。治疗中特别注重肠道湿热的调理,认为脾胃运化失司,肠道湿热内生,而成泄泻;热壅血瘀,迫血妄行,而至便血,病久伤阴,阴分内伤,病情反复。故在具体治疗方面,组方用药灵活多变,着重在脾胃的调理,使脾升胃降,脾胃运化得复,同时清理肠道湿热,使肠道传导功能得复,以改善患者症状。其清肠化湿汤(经验方:黄连6g,黄芩10g,苦参15g,生薏仁30g,白蔻仁6g,秦皮10g,马齿苋30g,广木香10g,生地榆30g,川朴10g,败酱草30g,槐花炭10g,炒白芍12g,甘草6g,生姜3片。)对于患者症状的改善有良好的效果,诸多患者在疾病后期对原用美沙拉嗪都达到了减量或者停用的效果,深受患者好评。
    2)中药灌肠,控制复发
    在溃疡性结肠炎经过中西医积极治疗、症状得到缓解后,使用中药灌肠的方法对于患者症状的持续缓解、病情的长期稳定、患者的接受度等方面都有满意的效果。特别是对于氨基水杨酸类的西药的副作用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利于肝肾功能的恢复[4]。且中药的灌肠方法简便易行,避免了药物的首过效应,直达病灶,对于肠粘膜的改善有积极的作用[5-6]。白兆芝教授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常鼓励患者要坚持长期治疗,树立信心。在后期调理阶段,常用中药灌肠的方式进行治疗,(灌肠方组成:黄芪15g、生地榆30g、苦参15g、秦皮10g、马齿苋30g、黄连6g、白芨15g。用法:将上药煎汤浓缩至100毫升,兑入三七参粉3g,排便后,每晚睡前保留灌肠,每日或隔日1次,半月为一疗程)。
    在中药灌肠中,体位的选择至关重要,患者需保持膝胸位(或者将臀部抬高10-20度),灌肠液温度保持在30-35摄氏度之间(以感觉舒适为标准),可以使用输液管或者导尿管进行灌肠,灌肠管可插入肛门约15-20厘米,太浅易刺激直肠粘膜,不易保留较长时间,每次灌肠100ml,可少量多次灌入,在灌肠过程中为使直肠、乙状结肠、全结肠都达到治疗效果,要嘱咐患者体味的改变,先膝胸位,再左侧卧位,后仰卧位,再右侧卧位,然后依次顺序反向一遍,1次灌肠最好保持较长时间,以发挥最大治疗效果。
    3验案举隅
    例1:李某,女,43岁,2016年5月16初诊。
    患者脓血便5月来诊,目前大便稍有脓血,日行3-4次,反复发作,纳食尚可,精神一般,易烦躁,便前腹痛,周身不适,舌暗苔微黄根厚,脉沉弦。患者目前服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每次1g,一日3次,某医院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直肠型 活动期)。中医诊断:久泻。证属脾胃虚弱,肠道湿热。治法:健运脾胃,清肠化湿。方用清肠化湿汤加减。药用:太子参15g,炒白术12g,茯苓15g,陈皮10g,炒白芍12g,防风10g,木香10g,黄连6g,炮姜3g,苦参10g,生地榆15g,马齿苋30g,秦皮10g,三七粉3g(冲服),败酱草30g,甘草6g,生姜3片。6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另嘱咐患者美沙拉嗪遵原量继服。
    5月23日二诊:患者自诉药后脓血便消失,偶反酸,大便不干不稀,舌暗苔薄白根稍剥,脉沉弦。以前方加乌梅10g,白芨10g,6剂。美沙拉嗪每次0.5g,一日三次。
    5月30日三诊:患者大便可,无脓血,月经第三天,量多,舌红苔薄白,脉沉。以前方加生山药15g,10剂。停用美沙拉嗪。
    9月26日,十二诊:患者现自觉一切尚可,大便正常,纳可,舌红苔白根稍厚,脉沉弦。患者目前症状好转,当固护脾胃为主,兼清肠化湿。仍清肠化湿汤加减。药用:太子参15g,炒白术12g,茯苓15g,炒白芍12g,陈皮10g,防风10g,木香10g,黄连8g,炮姜3g,生山药20g,乌梅10g,生地榆10g,苦参10g,马齿苋30g,炒槐花10g,甘草6g,生姜3片。以此方进退又服12剂。嘱患者停药后定期中药灌肠,随访至今,病情未反复。
    例2:任某,男,45岁,2017年4月17日初诊。
    患者溃疡性直肠炎3年,目前仍大便中带血,无脓及粘液,成形,日行2-3次,口干,纳可,无肛门下坠感。舌暗苔白舌面裂纹,根稍厚,脉弦。辅助检查:(2016-5-18省人民)肠镜:溃疡性直肠炎。镜下见:回盲部充血水肿,其下方阑尾开口粘膜水肿糜烂;直肠距肛门5cm可见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伴糜烂。病理(B0148535):(阑尾口)肠粘膜轻度慢性炎伴糜烂,(直肠)肠粘膜中度慢性炎伴糜烂。中医诊断:久泻。证属脾胃虚弱,肠道湿热。治法:补益脾胃,清肠化湿。方用清肠化湿汤加减。药用:广木香10g,黄连6g,炮姜3g,乌梅10g,生山药20g,生地榆15g,苦参15g,秦皮10g,马齿苋30g,槐花炭10g,三七粉(冲),白芨10,白芍12g,甘草6g,生姜3片,6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4月24日二诊:目前大便尚可,无脓血。舌暗苔薄白而少舌面裂纹,根稍厚,脉沉弦细。以前方加太子参15g,炒白术12g,茯苓15g,12剂。
    5月8日三诊:目前大便日行1次,不干不稀,偶有带血,少量,鲜红色,纳可,精神可。舌暗红苔白根稍厚,脉沉弦细。继用前法进退,仍清肠化湿汤加减。药用:乌梅10g,木香10g,黄连6g,炮姜3g,苦参15g,秦皮10g,马齿苋30g,生地榆15g,三七粉(冲)3g,生山药20g,白芨10g,槐花炭10g,白芍12g,败酱草30g,甘草6g,生姜3片,10剂。
    5月22日四诊:目前便中无脓血,纳食可,精神可,腹中无明显不适,舌红苔薄白,脉沉弦。遵上方继服6剂。不适随诊。
    4治疗体会
    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现代医学的贡献功不可没,对于患者急性期症状的缓解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疾病长期的进程来看,中医药又恰巧能弥补现代医学的短板,美沙拉嗪与清肠化湿汤的联合治疗,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动态调整二者的比例,对于改善症状、减少副作用、降低治疗费用,都是不二的选择。在疾病的后期,可以采用中药的方式进行灌肠疗法,对于患者病情的稳定有巨大的效果。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去研究疾病原因、病理改变、分型、分期、治疗以及调护对于临床的应用关系重大。二者的紧密结合,如同中医里的太极,相互补充,克己不足,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真正做到百姓心中的简便验廉。
    清肠化湿汤组方严谨,疗效确切,方以黄连、黄芩、苦参、秦皮清热燥湿止泻痢;以马齿苋、生地榆、槐花炭清肠凉血止血;木香、厚朴理气散满;生薏仁、败酱草解毒排脓;白芍配甘草缓急止痛,且白芍敛阴,以防湿热伤阴。全方集清热、化湿、凉血、止血、止痢、解毒、敛阴于一方,重点清肠化湿,对湿热壅滞肠腑所致诸症有较好效果。中药灌肠方短小精悍,气血同调,湿热同治,在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对肠道具有一定的抗炎杀菌作用。独特的治疗方法,不仅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而且可利用肠壁的半透膜的渗透性被迅速吸收,而引起全身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较小,患者接受度较高,对患者治疗信心的树立大有裨益。
    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确属难治性疾病,能够长期坚持治疗是取得最佳效果的保证,准确掌握疾病病机规律,辨证施治,对于疾病的各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不同的病变部位,因人制宜,采用不同的体位灌肠。内服中药与外用药物灌肠的结合,不仅解决了长期服药对脾胃的刺激,而且对于症状的缓解直接迅速。两种方法的结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以及治疗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彭艳红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中医中药. 2014. 12. 032

     

    上一篇: 浅谈恶性肿瘤患者疼痛规范化护理
    下一篇:探讨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依从性差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