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按压法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后皮下淤血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 年1月至2016 年12月来我院门诊头皮静脉输液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拔针时采用棉球按压,对照组则采用棉签按压穿刺局部,比较两组患儿头皮下淤血或出血的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儿头皮下淤血或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头皮静脉输液后采用棉球按压穿刺部位可避免患儿头部摆动使按压移位,减少皮下淤血或出血,提高了患儿家属满意度,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不同按压法;头皮静脉;皮下淤血.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依据小儿头皮静脉丰富、浅表易见、不易滑动的特点进行静脉输液,该法既不影响患儿保暖又不影响患儿肢体活动,是一周岁左右患儿首选的静脉输液方法,也是护理人员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在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因拔针时小儿哭闹,拔针按压成了护士的一道难题,主要表现为棉签按压时因小儿哭闹头摇摆时棉签移动,不能在穿刺点停留5 min或5 min以上时间而造成皮下淤血或出血,引起家属恐慌及不满。为此,作者2016 年1月至2016 年12月对我院门诊头皮静脉输液的患儿拔针按压方法进行改进与对比观察研究,以寻找最佳按压方法,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6 年1月至2016 年12月来我院门诊需头皮静脉输液的患儿100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呼吸系统疾病56例,消化系统疾病30例,其他疾病14例,所有患儿出凝血时间均正常,输液完毕后在无渗漏肿胀情况下拔针。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批号 5.5 号头皮针穿刺, 拔针时均采用与被穿刺血管平行按压法。按压时间均为5--6min。观察组拔针后用无菌棉球按压,左手食指和中指用棉球轻放血管上方皮肤,右手持针柄迅速拔针,在穿刺针拔出至还未出现出血前的一瞬间左手食指和中指指腹即开始按压,嘱家长将儿童抱好固定头部,用示指、中指指腹按压棉球。对照组则用无菌棉签按压,嘱家长用示指、中指、无名指指腹按压棉签[1]。为避免技术性误差,全部拔针由专人操作。
1.3 观察指标 淤血:穿刺部位淤血面积直径大于 2cm 则认为淤血发生;出血:拔针后肉眼可见针眼,血液溢出。2种方法均在拔针后10 min进行观察、询问和记录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 SPSS13.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头皮下淤血或出血的发生率情况比较。
3 讨论
静脉输液后,因为按压方法不当引起穿刺点出血,临床上时有发[2] 。静脉输液后穿刺部位的出血和淤血不仅会影响血管的清晰度,给下一次静脉穿刺带来困难,也会使患者产生紧张情绪,不利于治疗进行。《在基础护理学》中对静脉输液后拔针按压的方法没有明确规定,只要求静脉输液完毕,用消毒干棉签按压在穿刺处上方皮肤,迅速拔出针头,局部按压片刻[3]。经临床研究显示,皮下淤血或出血的发生率与按压面积有直接关系,其原因是静脉穿刺时针头进入皮下后,在血管上方平行移动一段距离后才进入血管,造成皮肤表面针眼与血管壁的针眼不在同一个点。因此拔针按压时要求将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同时按压。棉签按压时按压面积小,尤其是头皮静脉输液的患儿,不能配合、哭闹,导致头部摇摆不定使棉签容易移位,导致皮下淤血、出血,增加患儿的痛苦及家属的紧张焦虑的情绪,而用无菌干棉球按压时,按压面积较棉签按压面积大,目标明确,有利于大拇指纵向均匀地按压在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不易从穿刺点移位而减少皮下淤血或出血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表明无菌棉球用于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拔针后的按压优于棉签按压,明显降低了皮下淤血和出血的发生率。观察组的皮下淤血和出血发生率为4%,低于对照组的20 %,提高了患儿家属满意度,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通过对头皮静脉穿刺拔针按压方法的对比观察,建议在头皮静脉穿刺拔针时采用用棉球按压的方法,可以更好地保护患儿的血管,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护理工作量,进一步改善护患关系,突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参考文献】
【1】牛艳霞,何柯。静脉输液拔针3种按压方法效果比较[J].现代护理,2006,12
上一篇:联合药物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下一篇:离子选择电极法与酶法测定血清锂的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