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更年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的减退,导致内分泌系统的紊乱,是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好发人群。本文结合更年期女性的自身特点,立足中医脏腑理论,从肝论治,辨证施治,分析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因病机,为治疗更年期女性心脏神经官能症提供可行之路。
关键词: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肝主疏泄;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人群以中青年为主,女性多于男性,尤多见于更年期妇女[1]。这与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及高压力下的快节奏生活引发心理调节能力薄弱密切相关。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以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呼吸困难等心血管病症状为主,同时伴有神疲乏力,失眠多梦,头昏头痛、食欲不振、心烦易怒、坐卧不安、善悲欲哭、手足冷、多汗腹胀腹痛、尿频、大便次数增多或便秘等症状,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病情重者可严重影响生活与工作,尤其是更年期女性,常会被误诊为冠心病、甲亢等疾病[2]。本病一般无解剖学异常及病理改变,可单独发生亦可同器质性心脏病共存,可配合心电图、心脏彩超,甲状腺功能等辅助检查以及焦虑自评量表等精神心理方面相关辅助检查予以鉴别。心脏神经官能症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心悸”、“胸痹”、“郁证”等范畴,其发病主要和精神情志因素相关。
一、从肝论治的中医脏腑理论基础
《素问·六节脏象论》中云:“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气色苍,此为阳中之太阳,通于春气。”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肝气对人体的气机、血液、津液及精神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宣泄等综合性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对全身脏腑的气机进行调节,使气血调和,经脉通利。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因此调畅气机可以促进气、血、水的正常运行,维持着各个脏腑组织功能的正常,促进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肝脏可以调节脾胃正常的升降功能,使气血生成有源。同时肝脏可以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也与消化密切相关。调节情志,人的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疏泄太过,则易使肝气亢逆,使气机异常,肝疏泄不足,使情志抑郁,气机郁滞。同时女性的排卵、月经和男性的排精都与肝脏密切相关[3]。肝为心之母,主藏血,肝具有贮存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心主血脉、主藏神,为肝之子。心脏能主管和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石室秘录?论五行》云:“肝旺则心亦旺。”故血行于脉中亦赖于肝之疏泄。肝藏魂,心藏神,心主宰着人的一切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但亦与肝的疏泄功能紧密相关。
二、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与情志失调及劳倦有关。其病机不外气机不畅,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易郁而化火,郁火或上扰心神或耗伤津,发为虚热上扰心神,气机不畅则阻滞血行,气血郁聚于胸中,使心脉闭阻。情志不舒则肝失调达,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而血虚,血脉空虚,心失所养。肝气郁结则肝失调达,水谷不化精微,津液、血液运行不畅,气郁日久,则水液凝聚成痰,发为痰郁,瘀血内停发为血郁,或肝郁化火,灼津凝痰,痰火扰心,心脉滞涩,脉道不通则神失所养。肝失疏泄则肝郁气滞血瘀,脉道不利,心之脉络为瘀血阻滞,运行不畅。气血运行失常,不仅本脏易发生病变,常易波及其它脏腑,引起一系列病症。故本病病位虽然在心,但其与肝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现代医学认为心血管系统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双重调控[4]。结合更年期女性的特点,由于卵巢功能的减退,影响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使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同时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也会影响免疫活性细胞的功能,免疫细胞不能产生IL-2免疫介质,使肾上腺功能紊乱,引起神经递质的失衡[5]。同时,激素水平也会影响下丘脑内源性阿片肽的活性,从而引起散热功能障碍,易引起潮热、盗汗等症状。“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在心理应激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6]。
综上,结合中医脏腑理论以及本病的病因、病机,肝的生理功能失常是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致病本源。本文从肝的生理病理基础出发,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综合调理,重在疏肝解郁,安神养心,临床疗效满意。西医治疗上予以镇静安眠药、抗抑郁抗焦虑药及相关对症治疗药物,结合心理疏导治疗。药物治疗基础上充分向患者解释病情,指导其合理作息,适当体力锻炼。近年来,现代医学多项研究发现,适当的体育锻炼[7],能大大提高心脏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风险。结合中药治疗效果更佳[8]。
三、病案举隅
王某,女,52岁,2016年10月6日初诊,症见:发作性心慌、胸闷2年余,每于情志过急或劳累后加重,伴头晕、头胀,记忆力减退,胸胁胀满,晨起口干口苦,善太息,平素急躁易怒,入睡困难,眠浅多梦,纳差,多食则腹部胀满,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质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脉弦,51岁绝经。心电图示:V3-V6导联T波略低平。曾于2016年4月行冠脉造影术,提示心脏左、右冠血流通畅,未见明显粥样斑块。西医诊断: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诊断:心悸。证属肝气郁滞。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15g,白芍15g,麸炒枳实15g,陈皮12g,川芎9g,当归9g,香附12g,砂仁12g,清半夏9g,竹茹12g,远志15g,桂枝9g,酸枣仁30g。服上方14剂后,10月20日二诊症见:心慌、胸闷较前减轻,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减少,偶感晨起口干,无口苦,纳眠较前有明显改善,二便调。予上方加白芍用量为30g,桂枝用量为30g,继服14付。11月3日三诊时已无明显不适,遂予疏肝解郁胶囊继服一周巩固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 1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88.
上一篇:外科肠外营养医嘱中氨基酸类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下一篇:观察清热利咽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肾炎疗效 |